第1750章 喋血京都战未休(五)
尽管官军用箭矢和标枪给予倭军以极大的杀伤,但是在倭军中的精锐武士组织下,倭国并没有溃散,而时间并不站在李如松这边,李如松很清楚,这些倭军不过是倭军的先头部队罢了,丰臣秀吉的主力肯定就是在附近,所以要是短时间不能够破阵的话,李如松就必须要撤走了。
而这些倭军武士显然不是临时征发来的足轻能够比的,他们武艺纯熟,而且都有甲胄,官军的箭矢对他们的作用不大,所哟李如松略一思考,就下令撤退,而加藤清正虽然想把李如松留在此地,但是他也没有胆量率领步卒去追赶骑兵,李如松大摇大摆的率领官军骑兵退走,在桃山以东临河的地方为官军寻找到了一块合适的宿营地,等待查大受的官军主力抵达。
而加藤清正则是收拢溃兵,等待丰臣秀吉的援兵抵达,总的来说,此战对于倭军来说算是失败了,倭军原本打算通过伏击官军先锋的方式打一场胜仗,但是现实却是一地鸡毛,等到丰臣秀吉集中兵力赶来的时候,李如松早就撤走了,官军损失五百余,而倭军损失高达五千余,黑田长政部基本上被官军打崩溃了。
而且造成主要伤亡的还不是官军骑兵,加藤清正为了阻止溃兵冲阵时,也射杀了大量的倭军士卒,而丰臣秀吉、小西行长等倭军大将详细了解的情况之后,作出了一个判断,野战倭军是决计难以战胜官军的,必须依托工事,将官军的火器和骑兵优势予以抵消才行。
这点得到了倭军上下的认同,尽管倭军的筑城技术远远不如官军,但是这么多年来的倭国国内的混战,使得倭国的筑城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,倭国的防御工事分为山城、平城和水城,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战略价值。
山城利用自然地形,建于山顶或山腰,视野开阔,易守难攻;平城则多建于平原地带,交通便利,便于集结兵力,但防御相对薄弱,需更多依赖人工防御工事。水城则建于河流、湖泊附近或岛上,利用水域作为天然屏障。
而且倭国人的城寨完全是为了战事服务的,所以虽然规模小,但是更加纯粹,其壕沟系统也得到了不少发展,开始频繁出现单重或多重的壕沟设计,并将干壕与水壕结合使用,宽度和深度更显著增加。壕沟之外,日式城门增设了更多防御设施,箭楼成为标准配置,其防御射击孔开始在内壁进行开凿,而避免士兵在墙上裸奔。
经过这么多年的混战,倭国在修筑城堡上确实进步不少,尤其是善于利用各种有地形修筑工事,城堡的防御体系开始进行模块化发展,其防御中枢本丸外围拓展多重曲轮工事,各区域通过